查看原文
其他

GIIT | 第六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上)

跨学科研究中心 上外高翻 2024-04-12


2022年12月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第六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开幕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上外迎宾馆会议厅和ZOOM平台同步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突破舒适区:学界业界面临的跨学科机遇与挑战。会议邀请了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高校、行业协会、研究所、科技公司、金融公司等多个学科领域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团队以中文为接力语,为本次会议全程提供中、阿、英、法、德多语种接力同传。

开幕式由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从上外松江校区视频连线致开幕式欢迎辞。


IRC

开幕式致辞

查副校长首先对第六届跨学科国际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国内外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肯定了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在翻译跨学科研究、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2021年与Peter Lang国际学术出版集团合作推出国际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口笔译研究》),为国际国内学界业界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又一个重要平台。同时,查副校长就中心在后疫情时代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调整表示肯定,要求中心持续推动国际口笔译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建设,打造一支高层次口笔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人才队伍,为全球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欧亚中心主任姜永钢代表译协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姜主任指出翻译作为沟通桥梁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翻译是新时代背景下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一环。他回顾了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在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和翻译研究项目,促进口笔译跨学科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他强调“外语+N”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指出新型翻译人才须具备六方面能力和素养,即良好的政治品格、精湛的翻译能力、过硬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熟练的翻译技术。最后,他表示中国译协将继续支持、组织、参与翻译学科相关会议和研讨会,加快推进翻译跨学科建设工作。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总裁、领事Philippe Roesle先生对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的邀请表示感谢。他强调瑞士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特别重视与中国的国际交流合作。此外,他详细介绍了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的发展情况,指出该中心每年会在学术界和艺术界举办多场跨界交流活动,致力于在教育和科技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是一架连接中瑞两国教育、研究和创新领域的桥梁。最后,Roesle领事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席主任Hannelore Lee-Jahnke教授致欢迎辞。她强调了翻译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表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合作有助于让各个学科走出舒适区,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同时,她指出翻译跨学科发展需要全面审视学科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找到学科之间的契合点,继而进行跨学科合作。Lee-Jahnke教授认为翻译跨学科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学校需要开展校际交流合作,教师要共享不同专业知识,学生要学会将不同专业知识和方法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最后,她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IRC


大会发言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友义教授作了题为“文化交流与多学科研究—以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为例”的大会发言。黄教授介绍了中美大型合作出版项目“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的起止时间、出版成果、涉及语种和专家参与情况,如《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绘画三千年》《中国书法艺术》等。他认为掌握多学科研究技能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不同语言知识背景的学者需要充分了解彼此的研究兴趣、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专业译者尤其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不断获取跨学科知识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增强版权意识,丰富个人实践经历,才能助力中国文化和文明外译、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瑞士法庭宣誓翻译协会主席Zoltan Szalai先生介绍了瑞士法庭宣誓翻译协会以及瑞士多语言的国情现状,重点介绍了瑞士宣誓翻译专业的产生背景、学科属性、人才培养、市场需求、业务范围、工作方式、收入待遇、潜在挑战等情况。他认为宣誓翻译是一个具有专业化、职业化和跨学科属性的语言服务职业,希望宣誓翻译与法律翻译的结合能成为未来瑞士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项目总监刘晨璇作题为“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最新进展及人机协作展望”的演讲。她从“语音一体化建模”、“准实时机器语音同传”、“个性化语音同传”、“用更少语料快速构建新语种翻译”四个方面分享了讯飞的最新机器翻译技术进展,展示了“讯飞听见”在会议字幕翻译工作中的效果,以及讯飞在“手势输入、眼神输入、语音合成”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她指出讯飞机器翻译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算法的提升,更得益于上外口笔译专业师生团队的深度参与。


瑞士日内瓦大学金融学高级讲师Florentina Olivia Balu在演讲中介绍了远程办公的效能和风险,阐述了后疫情时代下工作方式的变化。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她认为在数字化和疫情共同影响的今天,远程办公已得到大部分员工的认同。她建议企业不断调整办公政策,降低潜在风险对企业绩效和生产力的影响;鼓励企业抓住远程办公机遇,着力创新工作生态,将办公理念根植于企业管理中,为企业员工提供更舒适的工作体验。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刘琪研究员作题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民族’一词英译背后的学理与政治”的演讲。她介绍了“民族”与“nation”两个词的概念起源以及内涵差异,并以国内民族大学的校名翻译、二十大报告为例讨论了“民族”概念在不同场景下的英译方法,展示了中文语境中“民族”概念内涵的发展与历史演变。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詹成教授作题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演讲。他介绍了“新文科”与“语言服务”两者的理念关系,即新文科建设助推了国际组织和语言服务学科化的蓬勃发展;语言服务专业的新范式丰富了新文科的内涵。他借助联合国胜任力模型提出国际组织人才能力需求,构建了包含六大核心要素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能力模型。在实践路径方面,他从价值导向、职业道德、思维特质、语服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IRC


翻译期刊代表圆桌讨论

《口笔译研究》期刊执行主编,原国际劳工组织(ILO)口译部门负责人Ian Newton教授发表题为“Should Academics Write to Impress or Should They Write to Express?”的演讲。他从语言特点与风格方面区分了“plain writing”和“opaque writing”,指出学术界存在写作“文笔工整漂亮、充满行话,但是晦涩难懂”的问题,默认的读者群体只限于学术同行甚至同学科研究者,把普通读者拒之门外。他表示,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进行写作更具挑战性,他呼吁学者走出“只擅长进行艰难晦涩的学术写作的舒适区”。


《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胡加圣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背景下的翻译专业教学:问题、需求与支持方案”的演讲。他总结了目前翻译专业教学需要完善的若干领域,包括师资能力提升、教材质量与标准化建设、技术平台、教学方法、大纲和培养目标等。他提出了翻译教学建设的六项建议,包括建立可参考的教学大纲、灵活的培养方案、高质量的立体化智慧化教材系统、科学高效的智慧化教学模式、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系列先进智能的教学平台。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Riccardo Moratto教授受Routledge出版社高级编辑Simon Bates委托介绍了该出版社在口笔译研究领域发表的成果。Routledge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出版商以及全球前五大学术书籍出版商,在口笔译研究方面的出版物颇为丰富。Moratto教授结合自身主编的两套丛书详细介绍了口笔译研究书籍出版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12月2日大会发言、圆桌讨论主持/点评人

(按时间排序)

刚刚



IRC:

李正仁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副译审)

原蓉洁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

郭子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

余素青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张爱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未完待续


来源 | 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IRC)
供稿 | 冯晶晶、潘贵生、徐谦谦、张乔、赵善江
统稿 | 丁宁、杨之淼
审稿 | 李睿
摄影 | 陆海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